B超機超聲檢查是利用超聲波的物理特性和人體器官的組織學特性相互作用后產生的回波信息,經接收、放大和處理后形成圖形、曲線及其他數據并據此進行疾病診斷的方法。
彩色B超,即“彩超”。其實彩超并不是看到了人體組織的真正的顏色,而是在黑白B超圖像基礎上加上以多普勒效應原理為基礎的偽彩而形成的。現代醫用超聲就是利用了這一效應,當超聲波碰到流向遠離探頭液體時回聲頻率會降低,流向探頭的液體會使探頭接收的回聲信號頻率升高。利用計算機偽彩技術加以描述,使我們能判定超聲圖像中流動液體的方向及流速的大小和性質,并將此疊加在二維黑白超聲圖像上,形成了今天的彩超圖像。
超聲波相關概念
1. 聲速 單位時間聲波在介質中傳播的距離。
超聲波在人體常見不同介質中的聲速:空氣(20℃)中344m/s、水中(37℃)1524m/s、肝臟和血液中1570m/s、脂肪中1476m/s、顱骨中3360m/s。超聲診斷中將人體軟組織中平均聲速規定為1540m/s。
2. 頻率 單位時間內某點上通過的聲波的振動次數。
人耳能聽到的最大聲波頻率為2×104Hz,超過此頻率的聲波即為超聲波,超聲診斷所用的頻率范圍為1.0~10.0MHz。
3. 波長 指聲波所在介質中的某一質點的一次完全振動時間內所通過的距離。波長與頻率成反比,與穿透力成正比(圖1)。
4. 聲阻抗特性 指聲波在不同介質中傳播時的特征,為介質密度和聲速的乘積。聲阻抗特性對不同介質交界面上聲波的傳播特性起決定性作用。超聲圖像上回聲的強弱由不同界面兩邊介質的聲阻抗差所決定。
不同人體組織回聲強度順序:肺、骨骼>腎中央區(腎竇)>胰腺、胎盤>肝、脾實質>腎 質>腎髓質(腎錐體)>血液>膽汁、尿液。
超聲波的傳播
1. 反射與折射 超聲波入射到兩個比自身波長大很多的介質的分界面時發生反射與折射 (如肌肉與骨骼交界面)。
2. 散射和繞射 超聲波在傳導過程中遇到與自身波長相近或明顯小于自身波長的界面時,一部分超聲波偏離原傳播方向的現象。
3. 聲衰減 超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超聲強度會隨著傳播距離的增加而減少。超聲波聲衰的大小與頻率、傳播距離、介質特性等諸多因素相關。人體組織聲衰減程度的一般規律為組織中含膠原蛋白和鈣質越多則聲衰減越大,體液中含蛋白成分越多則聲衰減越大。
大為醫療是B超機生產廠家,10多年生產經驗,有多款b超機,獲得眾多客戶的好評。大為醫療依舊會秉承“誠信”,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本文由大為醫療B超機為您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B超機超聲檢查的定義及原理:http://www.dodofree.cn/jishu/jczs/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