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通訊員顧卓敏3月27日報道:同樣是一張二維醫學圖像,比如病理切片,醫生可能需要花費幾分鐘或十幾分鐘進行推理,而經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只需幾十秒鐘就可“讀”出來。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新紀元,那么未來人工智能又將何去何從?
日前,上海超聲醫學研究所2018年首場活動如期舉行,本次會議的主題即為“漫談人工智能”。會議邀請了韓國資深人工智能專家李忠賢博士作報告,并與諸多超聲影像學科專家共同討論了人工智能熱點問題,上海超聲醫學研究所所長、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超聲醫學科主任胡兵出席并致開幕詞。
會上,李忠賢博士介紹了人工智能的基礎原理,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人工神經網絡、深度學習、卷積神經網絡等,并現場展現了人工智能開發現狀,提出今后要向個人化、小型化、智能化超聲方向發展。與會專家也對目前人工智能存在的問題、大數據的收集、未來的方向等方面進行了積極討論。討論認為,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正從手術機器人、醫學影像診斷到遠程醫療等細分領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的發展。
事實上,人工智能對醫療行業更多的是創新與輔助,能給與醫生更多的信息,幫助提高醫生(尤其是超聲醫生)的工作效率和診斷準確率,使精準醫療成為可能。同時,人工智能配合互聯網技術能為數以萬計的患者提供此類服務,造福社會。
本次研討會不僅讓與會者了解了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發展情況,更提供了與一個學術“大咖”進行思維碰撞和近距離交流的機會。業內人士表示,無論是臨床醫生,還是科研人員都希望為醫療行業引入人工智能的輔助與支持,最終幫助醫生與患者體驗更好的醫療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