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以來,美國多家巨頭公司以顛覆醫療保健行業的雄心壯志,宣布了多起新的合作或合資計劃,給業界帶來不小震動。
1月30日,亞馬遜(Amazon)、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及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宣布,將聯合創建一家醫療公司,意在為三家公司110萬名員工提供成本更低、更透明、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不久前,蘋果公司宣布,其最新的iOS系統11.3beta版,將已有醫院、診所的健康 App 進行了整合,把所有醫療數據都整合到系統的“健康”App 當中,以方便用戶在一個軟件中查看個人健康檔案并存儲相關數據信息。
幾乎與此同時,美國媒體爆出,因為被高藥價和藥品短缺所激怒,美國最大醫院集團中的四家Intermountain Healthcare、Ascension、SSM Health以及Trinity Health,將組建一家新的非營利仿制藥生產商。四家醫院集團發布的一份聲明稱,新公司計劃或者直接生產仿制藥,或者進行分包生產,以對抗損害仿制藥市場、傷害消費者的“任性的不公正定價行為”。
去年12月3日,美國醫藥連鎖巨頭CVS Health宣布,以675億美元的對價收購醫療保險公司安泰保險(Aetna),如果將債務計算在內,這筆交易價值770億美元。這是全美最大的醫藥連鎖公司和全美第三大健康險公司的聯姻,它不僅是全美一年多來最大一次公司并購,也是近十年來全球最大的醫藥行業并購案之一。
以上只是一些大公司試圖改變或者顛覆醫療保健行業的幾個個例。事實上,大型公司參與介入醫療保健行業已成為一種大趨勢。上榜財富50強(Fortune 50)的美國公司中,以某種方式涉入醫療保健行業的占到相當比例,其中一半為行業外的新進入者。
不過,上述舉動也標志著大公司對美國醫療保健行業進行變革的持久愿望。醫療保健行業被大多人認為充斥著效能低下、開支不可持續、消費者并不滿意等諸多問題。而雇主、消費者和市場似乎正在失去對傳統行業參與者的信心,因為他們大多還是在重復老路。
因此,我們看到上述強大的參與者試圖重塑醫療保健生態系統。CVS Health和安泰保險或許會參與零售藥房、藥品福利管理(PBM)和支付解決方案等業務。而蘋果公司與約翰霍普金斯醫院(Johns Hopkins Medicine)以及洛杉磯希德斯-西奈醫療中心(Cedars-Sinai)合作,為消費者提供如瀏覽訪問歌曲和照片一樣簡便的健康檔案瀏覽服務。盡管缺少細節,亞馬遜、摩根大通及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聯合創建的公司,很可能將利用科技手段以削減雇員的醫療開支。
這些新合作、新合資、新參與者能否對美國醫療保健行業帶來“改舊迎新”的效果?能否變革美國醫療保健體系?以下三方面難題需要破解。
第一,監管障礙。
由于醫療保健行業關乎人的生與死,因此比其他行業監管更嚴格。
醫療保健行業的規章條例涉及所有政府部門和私營機構。許多新的初創公司試圖進入,卻無功而返,或者進入監管程度較弱的領域,比如保健。藥品銷售與分銷需要構建昂貴且復雜的供應鏈,而且受到FDA、美國緝毒局(DEA)和各州藥房委員會(state pharmacy boards)等的監管。技術解決方案需要數據訪問,然而由于隱私監管,健康數據很難分享。
沒有一項監管障礙是無法克服的。但是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時間、投資和人才。解決這一問題并非將醫療保健行業前高管任命到董事會或管理職位那么簡單,而是需要聘請臨床醫生、數據科學家、監管和合規專家等等。
第二,盈利難題。
傳統醫療機構深知實現投資回報需要很長時間。新進入者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當投資創設新的醫療保健模式時,這一模式是否有相對低成本的元素,或者對現有的體系和成本進行了重構?
比如,近日,巴菲特發布了備受關注的致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公司股東的信,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也公布了2017年財報。這其中都沒有提及一月份與亞馬遜和摩根大通在醫療領域的合作,幾個合作方也都仿佛強調了“耐心”的重要性,彭博社2月27日就直言不諱地表示:巴菲特在醫療領域的新愿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第三,消費者是否對改變買賬?
近年來,HRI(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調查發現,消費者對接受醫療保健服務的新方式持開放態度,特別是當這些新方式更便捷、數字化且更可負擔時。
但是許多消費者仍喜歡面對面看醫生,他們也不會在孩子得流感時貨比三家尋求最優價格。新成立的公司如何能幫助消費者對各種選擇進行比選,最為重要的是,如何引導他們使用性價比最優的方案。幾年來,美國州政府和大型公司致力于推動更透明的價格,但這些努力卻對控制費用收效甚微。
這些公司的雄心勃勃計劃注定會面臨重重挑戰。但醫療保健行業似乎已經到了轉折臨界點。我們很可能會持續見證重磅參與者采取積極措施,以修復醫療體系,而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大為醫療觀點。